“应退尽退”提速:年内25只A股锁定退市,券商却叹退市业务“鸡肋”
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随着上市公司年报季落幕,一批业绩差、治理差的上市公司被敲响退市“警钟”。
蓝鲸新闻记者关注到,近日,*ST左江、*ST太安、*ST中期、*ST三盛、*ST越博相继发布公告,收到深交所下发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,由于财务原因,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。根据相关规定,上市公司退市后需要聘请主办券商办理确权、登记和托管的手续,以及在退市板块挂牌、股份转让等业务。
不过,某券商投行人士向记者坦言,退市业务俨然是“烫手山芋”式的“鸡肋”业务——钱少、事多、风险大,吃力不讨好,“企业本身处在退市阶段的话,那么经营业绩已经很差了,根本不愿意花钱,或者也掏不出来多少钱给负责后续处置的主办券商。在退市处置相关工作方面的配合度也比较低。”
年内已有25家公司锁定退市
据记者不完全统计,今年已有25家上市公司锁定退市(含已退市),其中9家已退市完毕,数量超过去年全年的一半。市场化“出清”威力正在加速显现。
从退市类型看,触发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的“1元退市”成为主流方式。今年以来,已经有 *ST民控、*ST美盛、*ST美尚、ST中南、*ST世茂、*ST保力、ST星源、ST贵人、ST鸿达、*ST爱迪、*ST泛海等十几家公司因触及或将触及“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”情形,锁定了交易类退市情形,占比过半。
触及财务类退市原因的上市公司同样居多。今年以来,在锁定退市的上市公司中,有10家公司因2023年年报业绩未改善,或被出具“非标”审计意见,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,占比达40%。
此外,蓝鲸新闻记者发现,近一个月以来,A股迎来一波较为集中的证券简称变更潮,超80家公司变更证券简称。这其中,以被实施风险警示后“披星戴帽”的公司居多。值得一提的是,仅5月6日就有近50家公司变更证券简称,均为被实施风险警示后“披星戴帽”。
近年来,为促进权益市场的高质量发展,监管部门不断强化退市监管,加大对“僵尸空壳”和“害群之马”出清力度,激浊扬清的良性市场生态有望形成。
今年4月12日,资本市场第三个“国九条”出台。其中明确提出,加快形成应退尽退、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。证监会深入贯彻落实上述要求,配套发布《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》,进一步释放出“零容忍”信号。沪深交易所同步修订相关退市规则,完善财务类、重大违法类、规范类和交易类四类强制退市指标。
退市业务“吃力不讨好”
伴随退市机制的不断完善,A股多元化退市渠道日趋畅通。对于券商而言,退市情形的增加也有望扩充新的业务机会。
根据相关规定,上市公司退市后需要聘请主办券商办理确权、登记和托管的手续,以及在退市板块挂牌、股份转让等业务。不过,目前券商对参与退市业务并不积极,参与者以中小券商居多。
以今年已退市的9家公司为例,主办券商以中小券商为主,包括华龙证券、恒泰长财证券、金圆统一证券、山西证券(002500.SZ)、长城证券(002939.SZ)等。
有市场分析人士向蓝鲸新闻记者表示,大型券商往往能够实现全牌照经营,而退市业务存在的合规风险较大,业务利润不高,这种情况下,大型券商会优先选择其他更具性价比的业务;但是小券商因为牌照有限,只要是能力范围内被允许做的业务,相对都会更积极地争取。
但是在投行人的眼里,现阶段,退市业务往往“吃力不讨好”。
“企业本身处在退市阶段的话,那么经营业绩已经很差了,根本不愿意花钱,或者也掏不出来多少钱给负责后续处置的主办券商。”某券商投行人士向记者坦言。
这还不是“最令人头大”的部分。该市场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,退市业务最大的风险在于,退市企业本身就问题重重,退市后可能更加肆无忌惮,不积极配合券商开展退市处置相关工作,比如会不按照相关要求披露应披露的信息。与此同时,券商受到强监管的约束,如果尽调不够充分导致处理不善,又会给资本市场以及投资者带来负面影响,甚至面临自身处罚。
“本来这个业务就不怎么赚钱,还要面临被处罚的情况,不划算”,该人士直言,对于大多数券商来说,退市业务俨然是风险偏高的“烫手山芋”式的“鸡肋”业务——接也不是,不接也不是。
未来,如果监管机构和市场能加大对退市企业的约束力度,并对券商承接相关业务给与激励措施,降低券商的运营成本,或许能加以盖上,相信退市企业在不久的将来,不仅“退得下”,更能“退得稳”。

(财经责编:拓荒牛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