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耳的前世今生:几十年前,银耳非常昂贵,为啥现在这么便宜了?

几十年前,一斤银耳能换半头猪,城里人过年都舍不得买;如今超市里一袋干银耳三大朵才十几块,炖一锅甜汤全家喝两天。这玩意儿咋就从“奢侈山珍”变成“平民菌子”了呢?

别看它现在便宜得像路边菜,可当年那可是真金白银捧着都不一定买得到的好东西。你想过去谁家要是端出一碗冰糖银耳羹,那排面不亚于现在请客吃鲍鱼。

可今天,它不光进了寻常百姓碗,还上了连锁奶茶店的菜单。这背后,不是市场变魔术,而是中国人用技术、汗水和智慧,把一种野生山货变成了可以批量生产的餐桌常客。

早些年,银耳贵是有道理的。它不像大米小麦,撒把种子就能长,也不是鸡鸭猪牛,圈起来喂点饲料就能养。银耳是一种真菌,又称为“白木耳”、“雪耳”,专挑特定树种、特定湿度、特定温度才能活下来。

过去想吃银耳,只能靠老天爷赏饭,深山老林里倒下的朽木上碰运气长出来那么一点点。采耳人得钻进大兴安岭、长白山或者云南原始森林,翻山越岭找那些腐烂的阔叶树,比如栎木、枫香树,运气好才能摘到指甲盖大小的一朵。

一整片林子走下来,可能就收几两干货。物以稀为贵,价格自然水涨船高。六七十年代,一斤干银耳能卖到七八十块钱,在那个普通人月薪才三四十元的年代,简直是天价。

而且那时候没有冷链运输,新鲜银耳根本运不出山,晒干后又损耗严重,能吃到嘴里的更是少之又少。

再加上当时医学界宣传银耳富含多糖、胶质,有润肺养颜的功效,老百姓一听“滋补”,立马抢着买,价格更是被炒得离谱。所以那时候谁家要是炖个银耳莲子汤,左邻右舍都能闻着味儿来串门,说是来看稀罕的也不过分。

真正让银耳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,是八九十年代开始的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突破。这事还得从福建古田说起。

当地人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琢磨怎么在屋里种银耳,但一开始失败率极高。银耳生长条件太娇气,既要干净无菌,又要恒温恒湿,还得有合适的培养基。

后来科研人员发现,银耳不能单独存活,必须和另一种叫香灰菌的真菌共生,前者靠后者分解木屑提供营养。这个关键机理搞明白后,人工培育才真正走上正轨。

到了八十年代中期,国家科委把食用菌列为重点推广项目,各地农技站开始培训农民用木屑、棉籽壳做培养料,装进塑料袋里灭菌接种,再放进恒温室发菌出耳。

这一招彻底打破了银耳只能靠天吃饭的局面,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,自动化控温大棚、液体菌种接种、标准化生产流程全面普及,一个车间一天就能产出成千上万袋银耳菌包。

福建、四川、河南、河北等地纷纷建起大型生产基地,福建漳州甚至成了全球最大的银耳集散地,全国超八成的干银耳从这儿发往各地,规模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成本断崖式下降。

以前一斤银耳要几十棵树腐烂等几年才有可能产出,现在工厂化生产几十天就能收获一批,单位产量提高了上百倍。再加上物流体系完善,电商平台兴起,产地直发让消费者买到的价格越来越低。

当然便宜不代表品质下滑,很多人以为现在的银耳是“化学合成”或者“药水泡的”,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正规厂家生产的银耳全程遵循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》,种植过程严禁使用违禁添加剂。

咱们吃的干银耳之所以颜色偏黄、泡开后脆嫩,是因为自然晾晒或低温烘干的结果,跟过去山上采的一样天然。反倒是那些特别雪白发亮的银耳,反而可能是经过硫磺熏蒸的劣质品,国家明令禁止销售。

如今市面上主流品牌都有SC认证,批次检测报告齐全,安全性比几十年前更有保障。而且现代营养学研究也证实,银耳中的酸性多糖确实具有调节免疫、促进肠道健康的作用,虽然不像传说中那样“包治百病”,但作为一款低热量、高膳食纤维、温和滋补的食材,性价比非常高。

银耳的前世今生就聊到这吧,下次咱们接着聊。


(财经责编:拓荒牛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