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手术人就垮了?医生坦言:5种疾病无需动刀,别浪费钱还受罪了

午后的诊室里,68岁的张叔叔端坐椅上,额头上挂着细密的汗珠。他刚刚被告知,自己的胆结石要手术摘除。

张叔满脸慌张:“医生,听说一开刀,人就垮了,我身边几个朋友都是做完手术后更虚,甚至还不如不治……”医生微微一笑,叹了口气。

“其实,有些病根本不需要手术,盲目动刀反倒害了自己!”一旁的家属也满眼疑惑。这种困惑,几乎在每家医院都轮回上演。多数人一听“手术”,总以为这是治病的唯一出路,却没注意到医学早已发生巨大变化。

一些所谓“必须手术”的疾病,如今通过药物、改善生活方式,甚至“静观其变”就能达到理想控制。一刀未剪,照样健康无忧。

可具体哪些病不用动刀?背后又有哪些误区?尤其是第3种,即使病情再急,医生也会三思而后行。今天就来聊一聊,这5种常见疾病,真的可能无需手术,别再被“动刀焦虑”裹挟了!

那些无需手术的常见疾病,真的不用“挨一刀”吗?

不少人一查出胆结石、阑尾炎、椎间盘突出等“高发病”就本能问:“手术要不要做?不割掉会不会有事?”其实,随着医学进步,过度手术干预的现象被明确警醒。

权威数据显示,我国部分外科手术比例已下降12%—18%,不少慢性疾病在药物和保守治疗下,完全可以获得稳定甚至逆转。

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乔贵宾指出,许多患者对“不开刀治不好病”存在认知误区。例如椎间盘突出,不少患者其实靠康复训练、物理理疗等非手术方法就能缓解80%的症状。而像慢性胆囊炎、部分肠梗阻、稳定性冠心病,反而动刀风险大于获益,保守方案更加安全有效。

我们之所以对“手术”心存恐惧,一方面出于对病情的担忧,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“身体创伤、恢复慢、甚至致残”的旧观念作祟。实际上,现代医学强调“能不动刀就不动刀”,为患者减少痛苦、降低风险,是临床共识。

坚持对症治疗,这5种疾病多数无需“挨刀”!身体或有这些变化

坚持“对症下药”和“动态观察”,是许多疾病控制的金标准。下面这些高发疾病,正是被反复“动刀”的主力军之一:

胆结石(无症状或轻微症状)

最新临床共识建议,对直径较小、无症状胆结石,一般无需手术,规律监测、合理饮食即可。统计显示,60%以上的轻症患者5年内不会恶化,过度手术反易诱发胆管损伤、消化紊乱。

慢性阑尾炎

老一代外科惯以“切为先”,可是现代指南提出,对部分慢性阑尾炎(非急性、无脓肿),可以首选抗生素治疗,多数病人恢复良好。芬兰一项大型研究跟踪1200例阑尾炎,78%在药物治疗后两年内未出现复发。

椎间盘突出/腰椎间盘突出症

只要没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或马尾综合症,大部分椎间盘突出的患者,采用物理康复、运动疗法、镇痛药物即可缓解。美国脊柱协会数据显示,近85%的患者能在6周内缓解症状,只有极个别需要手术。

小肠部分梗阻

不是所有肠梗阻都得“急切开”。对无并发症、梗阻部位明确、症状轻的患者,保守治疗(禁食、输液、胃肠减压)成功率高达70-80%。随访数据显示,多数人恢复饮食和肠道通畅,无需承担手术创伤。

慢性稳定期冠心病

最新《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》强烈建议,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,药物干预+生活管理比直接手术(支架/搭桥)受益更大。哈佛大学一项五年随访研究显示,仅药物治疗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概率与手术组无显著差异,平均五年生存率超90%。

这些数据都在提醒我们:动刀并非唯一选择,合理方案才是真正省心省力省钱。患者只要定期复查,配合医生建议,大多数可平稳生活,身体更少受创伤、恢复也更快。

想少受罪、少花冤枉钱?有这几点要牢记!

要想不被“手术焦虑”左右,实际行动中,这三点必须记牢:

永远相信专业判断,勿盲目听信传言。

无论哪种疾病,一定要多听正规医院医生的具体意见,不要靠网络小道消息和亲友口口相传就决定手术与否。部分患者因为误信“拖着不治反而更好”,结果耽误了最佳时机。

坚持权威指南,按标准治疗。

比如胆结石有症状者或间断病发的,仍需遵循医生建议考虑手术。而无症状、变化缓慢者,则可保守观察。每个人身体状态不同,务必结合个体化方案对待。

合理安排复查与动态管理,留有余地。

许多无需手术的疾病,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发生变化,定期体检、随访才是健康保证。一旦有症状加重、并发症出现,要第一时间就医,及时调整方案。

参考资料:

《中国临床营养学杂志》

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乔贵宾,《保守治疗的价值》

《中国肠外肠内营养学杂志》

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共识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共识

编辑:陈方

一审:李慧

二审:汤世明

三审:王超


(财经责编:拓荒牛 )